右侧在线客服组件

减隔震技术:为建筑物打上抗震“疫苗”
减隔震技术:为建筑物打上抗震“疫苗”
自《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通过国常会后,雄安发文要求应用减隔震技术,减隔震应用确定性增强。7月1日雄安新区震灾预防中心会同新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通知》,要求“新区范围内新建三层以上(含三层)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建筑、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当采用减隔震技术。”加之近日河北新标准出台,隔震与减震标准均有所提升,其中征求意见稿显示隔震支座水平极限变形将提高到4.5倍,目前全国仅云南在今年刚刚提高至该标准,随着《条例》后续落地执行,行业扩容的同时,行业标准也有望同时提升,龙头优势将更加显著。
为何我们认为减隔震技术推广势在必行?
1、减隔震是地震中的抗震安全“疫苗”。在建筑物上增加隔震支座,能够减弱地震力80%,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地震1200多次,在地震发生时,应用减隔震技术,相当于为建筑物打上抗震“疫苗”,防护地震灾害更到位,在地震时仍能够安心在建筑物中生活。
2、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国家“防震减灾” 决心明确。“疫”为“灾”,“地震”亦为“灾”,习总书记曾提及“宁肯十防九空”,明确加强“防灾减灾”工作,近日李克强总理对防灾减灾救灾、防震减灾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再次明确“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至关重要”。
3、减隔震技术带来的经济性(节约综合造价),让业主更有动力应用减隔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