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震安
集团概况
行业概况
企业荣誉
企业文化
发展历程
合作伙伴
资讯中心
产品&服务
工程案例
技术百科
加入我们
立体震安
联系我们
CH丨中文版
右侧在线客服组件
4006-300767
在线客服
询价留言
其他
TOP
减隔震技术原理
减隔震技术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抗震新技术
2019
08-13
传统、减震、隔震三种技术抗震安全性大比拼(超炫3D动画演示)
众所周知,地震是最可怕的自然灾害,其造成人员伤亡超过了其他所有自然灾害的总和。 传统建筑抗震理念是硬碰硬,地震来临时首先保证楼不倒,以实现结构安全为主,再顺便实现其他的保护——如:人员可以在收到地震预警后,第一时间通过(蹲下-掩护-把住)标准避险姿势紧急避险,待主震结束后,再根据所学的地震应急流程及时携带应急物品撤离到室外应急避灾场所暂住,直到本次地震的余震都结束,再返回家中收拾“残局”。 而减隔震技术的理念是以柔克刚,在震时同时实现结构、非结构构件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多保护”,形成城市的“安全岛”,实现设防地震时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不中断。
2021
10-14
当代减隔震技术(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发展的阶段
当代减隔震技术(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发展的阶段 1、新概念建立阶段:减震控制概念的建立,包括隔震,消能减震,被动与主动控制等。这是准备阶段。该阶段开始于本世纪70年代。 2、研究阶段: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该阶段起始于本世纪70年代。 3、试点工程阶段:建造第一幢采用某种控制技术的建筑物或结构物,并成功经受地震考验,形成该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点”和“里程碑”。这个阶段既是工程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的“突破点”,也是人们开始从现实应用的角度接受该项技术的“起绐点”,更是该项技术“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志。该阶段起始于本世纪80年代。 4、试点推广阶段:在试点工程之后、开始在某些工程项宫上应用,并完善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总结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把该项技术推向成熟阶段,最后编制相应的设计、施工指导书,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等,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5、推广应用阶段:这是该项技术的“飞跃”阶段。它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达到真正造福人类的阶段。
10-27
减隔震设计是否需要相应的资质?建筑减震/减振与隔震/隔振设计的相关资质条件是哪些?
从事减隔震设计需要结构专业设计资质。鉴于目前减隔震市场还不成熟,很多设计院虽然具备相应的资质,但是减隔震设计的经验还比较欠缺,所以建议咱们的业主单位可以优先选择有减隔震设计经验的设计院。
2022
01-25
隔震设计技术交流会相关视频资料
现将筑信达DC隔震软件发布会暨隔震设计技术交流会中各种隔震设计相关的分享转发给大家,希望对更多工程师的实际工作带来帮助。同时祝福咱们的筑信达DC隔震软件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更好地助力我国减隔震行业。(仅供学习,不可用于它用)
04-21
减隔震:消能减震技术应用那么广泛,它有些什么小缺点呢?
消能减震技术立足于耗,通过阻尼器的作用把地震或者振动的能量转化为其他的能量形式消耗掉20%-30%,可以广泛应用于抗震、抗风以及其他振动控制的领域,它和隔震技术合称为减隔震技术。
06-24
减隔震:隔震技术那么安全,它有哪些限制条件呢?
隔震技术的安全性那么高!抗震能力是传统建筑的8-10倍,是消能减震技术的数倍,那么它到底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或者制约的短板呢? 当然有,主要是下面两项: 1、 隔震建筑的高宽比宜控制在4:1以内; 这个主要是由于主要隔震产品橡胶隔震支座的一层钢板一层橡胶的结构决定的,这样的结构抗压余量非常充足,但是抗拉能力有限。
什么是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某一层,通常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具有足够安全可靠的隔震系统(如隔震橡胶支座),形成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地基隔开,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抗震方法。 传统建筑抗震主要通过增强建筑物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御地震, 但这种以刚克刚的“硬抗”途径会形成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越强的恶性循环,既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由于橡胶材料或其他构造的滞后特性及其变形时内摩擦的阻尼特性,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后,使支座吸收和反射了地震能量,并以集中发生在隔震层的较大相对位移为代价,保证上部结构近似平动和正常使用功能不至中断。 隔震支座通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减轻传递的地震能量,上部结构反应仅相当于抗震结构的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12~1/16),地震损害大幅降低。大量的研究表明,用橡胶支座作为基础隔震系统的元件,利用其阻尼、耗能、弹性复位功能,是一项既科学、又安全的技术。
09-24
地震关键名词解释
08-06
什么是地震—中国地震特点